【華人健康網文/亞東醫院藥學部蔡承孜藥師】近年來的空汙問題,提高國人對於肺癌的關注,衛生福利部公佈2017年國人十大死因以惡性腫瘤高居首位,平均每天有 120人死於癌症。而且癌症死亡人數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其中在氣管癌、支氣管癌和肺癌為死亡率第一名,佔總死亡人口數的19.2%。肺癌可依照放射及病理檢驗學分為小細胞癌及非小細胞癌,其中又以非小細胞癌占了大部分,約為90%,非小細胞癌又可分為肺腺癌、鱗狀上皮細胞癌、大細胞癌。在各肺癌類型中,鱗狀上皮細胞癌約有九成為吸菸族群,除了吸菸者為主要風險因子外,其他包括有癌症家族病史、曾罹患其他肺部發炎疾病,或長期曝露於致癌或空氣品質不佳的環境皆為高風險族群,除了加強防治觀念外,更應該定期接受篩檢。肺癌的早期症狀並不明顯且沒有特異性,其他疾病也可能出現類似的症狀,包括:咳嗽、咳血、胸痛、呼吸困難等。肺癌會依照腫瘤大小、是否侵犯淋巴結及是否有轉移他處執行做嚴重程度分期,分期目的是為了評估最適合的治療方法,可分為零至四期,期數越大則表示腫瘤擴散越廣、嚴重程度越高。至末期時腫瘤可能包含任何大小、有惡性肋膜積水,且癌細胞已轉移到其他組織器官。在肺癌治療方面皆有不同的療程選擇,包括較傳統的手術治療、放射線治療以及不同種類的藥物治療,其中藥物治療包含抑制全身癌細胞生長的化學治療,相對於局部的治療,副作用可能較明顯,例如:白血球過低、落髮、噁心嘔吐等;及較新穎的標靶治療及免疫療法等。以下介紹盛行率較高的非小細胞癌的新興治療方式。標靶治療相對於傳統的化學治療,此類藥品作用方式不是直接毒殺細胞,而是非常專一的對準癌細胞生長相關的突變基因或訊息傳遞路徑及生長因子接受器加以抑制或破壞。基本上,標靶藥物可以分為小分子(上皮生長因子接受器EGFR及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的酪胺酸激酶抑制劑,以及分子較大(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的單株抗體標靶藥物。也由於標靶藥物作用在癌細胞的特定位置,所造成的副作用也會比全身性的化學治療還要來的小,較少出現白血球過低、落髮、噁心嘔吐等。目前台灣晚期非小細胞癌之患者基因突變陽性以EGFR佔了五成,但仍有部分比例為ALK陽性,根據文獻統計標靶藥物治療的效果與副作用明顯優於傳統治療。目前台灣衛福部核准之標靶藥物有:Erlotinib、Gefitinib、Afatinib、Osimertinib、Crizotinib、Alectinib、Ceritinib,其常見用法用量與注意事項列舉如下:●上皮生長因子接受器(EGFR)抑制劑●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抑制劑●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單株抗體Bevacizumab(癌思停Avastin注射劑100、400毫克)適應症為非小細胞肺癌、大腸直腸癌、乳癌、神經膠母細胞瘤。可抑制血管形成,使腫瘤無法獲得生長所需之養分,常與化學治療合併使用每三週一次作為治療。常見副作用為噁心嘔吐、胃腸穿孔、出血、高血壓、蛋白尿等。免疫治療癌細胞表面會帶有一些變異的蛋白質,這些蛋白質會增加癌細胞的特異性,進而開啟免疫檢查系統來抑制這些不正常細胞。但聰明的癌細胞也會學習體內正常細胞產生大量的抑制訊號,進而躲過免疫系統的檢查及抑制,達到快速增殖的目的。而免疫治療藥物進入體內後,會阻斷癌細胞發出的抑制訊號,讓免疫細胞能夠重新活化並自動追蹤且攻擊癌細胞。目前台灣衛福部核准之免疫治療藥物總共有三種:Nivolumab、Atezolizumab、Pembrolizumab。●免疫治療藥物近期研究發現,Dabrafenib和Trametinib可作為治療BRAF V600基因突變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在肺癌治療上,醫師會依照個人體質、疾病嚴重程度、分子基因變異等來評估所使用的治療方式,以期達到最有效且最低副作用的治療效果。不管是選擇傳統方法或是新穎治療方式,密切與醫療團隊溝通合作、確實遵從醫囑用藥及配合相關注意事項,仍是有效對抗癌症的不二法門。參考文獻:●台灣衛生福利部2017年死因統計●UpToDate醫學資料庫●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NCCN●藥品仿單【延伸閱讀】


文章轉貼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會立即刪除
. . . .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1n3v4v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